Python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编程语言之一,尽管已经推出了30多年了,但在2013年前国内的默默无闻到2017年的势压群芳。有人说数据科学发展需要Python,有人说人工智能的火热造就了Python,都有些道理,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,Python有其独特且终能大成的内因。
我在2018年的时候接触到了Python,因为其太火热了,概念太火热了,也在机构的助推下,它被吹得“无所不能”了。
开始的开始
我也开始了Python的学习,我为此还买了一套价值299的课程。其实这个机构并不出名,我选择它的原因也是因为它可能是真心在帮助同学们提升,299的价格对于机构来说并不高,而且知识点讲的挺全面,老师的教学风格也让我很喜欢。只不过课程为在线直播授课,直播授课的弊点就是有的时候太啰嗦。我一般是没时间看直播课的所以我就看他录播,因为是直播的缘故嘛,每一篇的时长都在2个小时以上,所以我看的不是很多,也就看了个开头,300块钱就算打了水漂。
再者,18年的我对于Python是可以称得上“极其厌恶”的。原因有其:
吹成神了
在Python元年,机构为了进场收割,炮制各种Python的“优点”。它被机构吹得太神了,就好像除了生孩子它都能干一样,我讨厌机构所以它也躺枪了。打个比喻,就比如某一家的粉丝在平台上和别人对骂,大家也会联想到这个明星,进而反感这个明星,我就是这个道理。
但能干的活多总归是一件好事,“能者多牢”嘛,别人都下班了,你的任务还没完成一半哈哈哈。
代码风格
在当时,我对于Python所推出的代码风格并不感冒,又是行缩进又是省略掉了括号又是省略分号。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接触过的语言都没有这样写的,它们的写法一般都是要匹配括号,我还是挺喜欢这种写法的,展现代码块也很清晰,虽然有的语言是可以省略掉()
/{}
的,但是通常我不这么干。
为什么又开始了
伟大的精神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。
Python语言的推广和普及经过了“漫长”但“终有结果”的过程。从1989年构思Python至今,该语言已经发展了34年的时间了,虽然历经波折,但在每次重大决策时刻,Python都以无比的勇气和卓远的见识朝向更加正确、更加先进、更加开发的方向发展。
这次选择重新接触Python是因为在这几年的时间里,接触了Go,接触了其他语言的变革,它们不断地像Python的语法靠近(也并没有那么靠近),慢慢的也习惯了这种写法。
考试不是目的,但却是有益学习的过程。
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,我还没有考过计算机二级证,虽说二级证好考,但是对于office可能并不是那么适合我,所以我选择了利用Python拿二级证。
前天买了一本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》,简单看了下大纲,并没有太深入的东西,就是基本语法、流程控制、函数和代码复用、组合、Python库和第三方库。学起来对于有其他语言基础的人我相信很快就能入手。